一般消息

【植微講座】當代原住民族有機農民的農業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石磊部落為例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日宏煜助理教授)

2017-05-11 00:00:00

2017年5月11日很榮幸邀請到本系大學部畢業的系友-日宏煜老師,與我們分享石門水庫興建後 (1960~2010),上游集水區泰雅族原住民轉型為有機耕作的歷程和成功經驗。

臺灣農業經歷了幾次的改變,從日治時期 (1895~1970) 逐漸改變為定耕為主,再發展為精緻農業 (1970~1990),並在1990年代後出現了有機/自然農業。原住民在實踐有機農業的過程中,可以達到和自然環境較為和諧的關係,但有機農法在初期普遍會遭遇許多困難,因此對原住民族社區成功發展有機農業來說,需要一定的規範性及社會誘因。通常有創新型有機農民先行投入,並且樂於和其他人分享,有機農法的技術、知識才得以廣泛快速的傳播出去;此外,當地的宗教信仰與地方性道德觀,也讓原住民更容易相互合作,並堅持有機耕作的理念。

以石磊部落為例,該部落座落於海拔500m~1100m的地區,約有150人,大多從事農業維生,而其中大部分為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天主教次之。自從1972~1990發生基督教靈恩運動後,重塑泰雅族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如部分商店不販售菸酒等,這也進而影響到農民轉型為有機農業。Taru Behuy為該部落轉型成有機農業的第一人 (創新型有機農民),經歷了幾年的努力嘗試、開發、研究,Taru Behuy成功轉型為有機農業並有了可觀的成果,而他的經驗與技術也因他個人願意分享及傳承,而使該部落越來越多人跟著轉型成有機農業,農產品則透過主婦聯盟穩定販售。近幾年石磊部落更以高薪吸引許多年輕人回部落從事農耕,此現象對於泰雅族人的收入、生活品質、兒童教育方面都有正面的影響。

因為當地農業與宗教的結合,從教會延伸出來之社會網路,也為他們帶來韓國自然農法的技術、知識傳入 (漢方及酵素的應用),在當地人的努力之下,結合了泰雅族的民族醫學知識,進而研究發展出一些天然殺菌劑、酵素營養液。日宏煜老師老師也期待未來能夠分析當地知識所製作之漢方及酵素對植物病原菌抑病機制,並且尋求提升原住民有機/無機農民社會資本的策略與模式,期望能發展在地經營,解決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健康福祉問題。

日老師的演說十分清晰易懂,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原住民族的關心,不遺餘力的與各方人馬交流及討論研究,相信除了石磊部落外,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地區,發展出更好更有成效的有機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