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消息

【植微講座】族群基因體學與未來糧食安全(臺大生演所李承叡助理教授)

2019-11-04 10:00:00

10月31日的植微講座邀請到了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李承叡助理教授,利用短短的一小時和系上師生分享演化遺傳學應用於農業研究的例子。

阿拉伯芥的起源是科學家們一直想要了解的問題。透過分析外來雜草和原生雜草族群的基因體,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阿拉伯芥在歐亞大陸的繁殖形式、傳播路徑,以及它們如何在傳播的過程中適應不同的環境氣候。舉例來說,外來雜草族群透過和原生族群的基因交流適應各式各樣的環境氣候。而在種子外觀上,外來族群演化出小而多的種子,因而能夠透過「人海戰術」快速傳播拓展,壓迫原生地雜草的生長,改變當地族群的遺傳結構。追溯外來雜草的拓展時間點,也能夠和農業發展的時間點相互應證,說明人類的耕作活動確實幫助了雜草的拓展。

自農業發展以來,人類在不同的作物不斷的篩選出更好的農藝性狀。在栽培作物方面,李老師以苦瓜和綠豆兩種作物為例,透過分析野生種和栽培種的基因體差異,來研究控制特定性狀的基因、作物的起源及傳播模式,還有人擇在這些作物的作物的演化趨勢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李老師的精采演講,讓我們一窺演化遺傳學如何釐清植物的演化模式及傳播,以及人類活動如何參與其中,這些都是未來作物選拔時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