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演講回顧】草莓重要病害檢測及防治技術之應用與交流(二)

2018-07-10 10:00:00

專業育苗,以美國佛州為例

佛羅里達草莓栽種面積達4,000公頃,氣候和台灣相當類似,夏季高溫潮溼,當地農民已多年不再自行育苗,草莓苗購買自加拿大、北卡羅萊納州、加州,從無病毒之組培苗開始於網室內進行不同階段之育苗,於草莓定植期間運送至佛州,於較為冷涼之地區所育之苗,相對之下較無炭疽病發生之問題。

由於許多病害初次傳染源來自種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Natalia Peres教授的研究團隊,開發以熱蒸氣處理草莓苗之方式,將由其他州運來的裸根苗,先以37℃處理1小時 (誘導產生熱休克蛋白,幫助適應溫度) 接著以44℃處理4小時,可有效降低疫病菌 (Phytophthora cactorum)及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之發生。

草莓栽培可分為兩個階段,育苗期需使用藥劑防治病害,採果期亦會使用藥劑防治,藥劑頻繁使用下病原菌族群非常容易產生抗藥性,Dr. Peres建議育苗期及採果期用藥應有所區隔,以降低抗藥性發生之風險。而其所參與之團隊結合氣象資料與葉表濕度,發展出Strawberry Advisory System (SAS),不僅僅能提出病害發生預警,還可以對照田間菌株抗藥性發生情形,建議農民該使用何種防治藥劑。

佛州草莓種植皆為露地栽培,且每個農戶種植面積相當大 (平均每戶20公頃),因而許多量身訂做的管理模式較容易推行,且容易達到預期之成果。臺灣每戶草莓農民平均種植面積為2-3分地,且大多自行育苗,技術推廣與輔導較難全面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目前國內已積極輔導專業草莓育苗場,對於專業生產草莓苗之業者或產銷班農民,可借鏡美國佛州輔導育苗業者之方式,提升育成之種苗健康率,未來可望藉由專業育苗之分工,幫助草莓農民產值加碼!